聚碳酸酯PC10大发展趋势_开云官方网站_开云最新网址-开云官方网站教程

开云官方网站

PRODUCT CENTER

开云官方网站

PRODUCT CENTER

聚碳酸酯PC10大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23-12-12 13:43:14 |   作者: 开云官方网站

  2022年,世界PC主要生产公司数30多家,前十位生产企业产能占总产能的71.5%。其中,科思创是世界最大的生产企业,占世界总产能的20.9%,沙特石油公司和浙江石化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据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统计,从2019年起,国内聚碳酸酯产能激增,年均增长率达到24.7%。截至目前,我国聚碳酸酯产能已达到343万吨/年,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区。但从2019年至今,域外新增聚碳酸酯产能鲜有耳闻。以中国产区为产能增长点的趋势,也将由此进行压力外溢。2019—2022年中国产能年均增长率达到24.7%。预计2023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过剩量为63万吨,加上聚碳酸酯净进口量估计在75万吨左右,所以,今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的实际过剩量可能达到138万吨,占全球过剩产能的81%。

  聚碳酸酯需求的增长虽然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快速的提升,但随国家总体经济发展增速的下降和低端产业外迁,未来聚碳酸酯消费增速也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预计未来五年,国内聚碳酸酯的消费增速将保持在 GDP增速相近的水平。

  一些细分应用会出现产能过剩局面,特别是在传统的中低端传统大宗应用领域,如用于板材和一般改性及合金的聚碳酸酯树脂。但由于无法在品质、服务、认证等多重维度构建竞争优势,出口将更多利用价格上的优势,将大多分布在与中低端、价格敏感型领域。在利润率低、应用量大的中低端领域国内产能明显过剩,在利润率高、应用量比较小的中高端领域国内产能显著不足,出现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从聚碳酸酯装置规模上看,目前全球总的聚碳酸酯产线条,全球单套聚碳酸酯装置的平均产能约5.9万吨/年,而我国大陆地区单套聚碳酸酯装置的平均产能接近8万吨/年,国内装置的单套产能明显高于国外水平。

  从聚碳酸酯生产基地规模上看,全球目前共有36个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单个生产基地的平均产能约17万吨/年,而我国大陆地区的13个聚碳酸酯生产基地的平均产能只有13.8万吨,显然国内在生产基地规模上与国外成熟生产基地有很大的差距。但预计到2025年我国大陆地区会有17个左右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单个生产基地的平均产能将超过25万吨/年,并将诞生4~5个年产能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聚碳酸酯生产基地,而国外目前尚无年产能超过35万吨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届时国内不论是在单套装置的规模上还是产能的集中度上都会远超国外装置和园区,从而在生产制造的先进性和低成本上形成竞争优势。

  由于产量和消费量的逐步扩大,聚碳酸酯材料已初具“大宗塑料品”的特点:交易量大、通用料多、中低端产品性能逐渐趋同和标准化、加工技术逐步成熟、专业方面技术依赖度不断降低。

  在聚碳酸酯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未来聚碳酸酯产品的差异化将愈发明显。

  综上,我们得知在一些有特殊性能要求的应用领域,各种各样的聚碳酸酯产品被大量应用,而聚碳酸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往往又同时兼具高的附加价值的特性,往往需要针对不一样行业、不同客户、不用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差异化开发。

  随着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未来国内聚碳酸酯将会与双酚A长期维持在3000至5000元/吨的差价范围内,聚碳酸酯的价格已从市场导向转向了成本导向。

  再生聚碳酸酯是将废弃聚碳酸酯重新循环利用的一种方式,再生聚碳酸酯的大规模利用不但可以降低碳排放还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塑料污染。

  再生聚碳酸酯按照回收来源可分为消费前回收和消费后回收。消费前回收主要指在聚碳酸酯的合成、改性、制品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这部分材料由于回收来源集中、组分简单、附加值高,目前已被广泛回收使用。消费后回收主要指聚碳酸酯制品经过终端用户使用,制品已完成其原定目的或不能再使用而回收的聚碳酸酯。消费后回收由于经过流通环节,因此回收产业链长、成分复杂、技术难度高,目前回收比例不高,但却是未来聚碳酸酯回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聚碳酸酯工业化生产的主流工艺包括界面缩聚工艺和熔融酯交换缩聚工艺(简称熔融缩聚工艺)两种。界面缩聚工艺一直是合成聚碳酸酯的主要工艺路线,也是最早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合成技术,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线等方面更有优势。熔融缩聚工艺大规模商业化相对较晚,由于不使用光气,对地域的限制更少,在近几年被大量应用。

  未来我国聚碳酸酯产业要想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局面,发展高端共聚聚碳酸酯产业势在必行。但高端共聚聚碳酸酯产品工艺路线复杂、投资大、周期长,且通常还会受原材料等因素制约,其开发难度要远大于均聚聚碳酸酯,好在立足于均聚聚碳酸酯的国产化,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和科研院所在进行共聚聚碳酸酯的聚合工艺开发,如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和支化聚碳酸酯已部分实现了国产化,相信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具备不同优异性能的共聚聚碳酸酯产品会逐步实现国产化。

  2017年之前国内聚碳酸酯有关标准非常少,主要涉及其命名原则、性能要求及测定方面的指标要求,还有建工方面的聚碳酸酯板材标准。但自2017年以来,国内各类聚碳酸酯有关标准大规模出台,一项标准从立项到发布通常要2年左右时间,也就是从2015年起,国内公司开始重视聚碳酸酯的有关标准建设,这与2015年内资聚碳酸酯工厂投产的时间点刚好吻合。

  中石化、科思创、格林循环、锦湖日丽、广州仕天、迈特集团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加入圈子

  在我国治理塑料污染重大改革及全球塑料公约即将交汇的时间点,为了加快聚碳酸酯行业循环发展进程,剖析聚碳酸酯回收再生过程中的痛点,探讨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解决聚碳酸酯回收再生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拓展上中下游联手解决塑料污染新方式,提升聚碳酸酯回收再生的质量和效率,打通聚碳酸酯回收再生上下游,在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将召开由废塑料新观察主办的ChinaRePC2023 聚碳酸酯再生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