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家四口蜗居桥洞被发现孩子因户口没法上学与垃圾为伴
2010年6月8日,《南湖晚报》视觉版杂志刊登了一篇专题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当中介绍了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许金火”,截止采访当年,他已经五十一岁了。
老许和妻子属于“老夫少妻”,妻子张某比他小了足足二十岁,两人都是外地来此打工的,通常情况下,在外打工者往往不会在打工期间要孩子,毕竟家庭和工作很难两头兼顾,而且身在他乡也很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然而老许和妻子却是个例外,在结婚后的十年时间里,两人先后生下了两男两女一共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丁兴旺”。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在浙江省嘉兴市当地一直没有房子,婚后的十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带着几个孩子居住在当地的一座桥洞之下,一家人伴随着桥顶汽车的轰鸣和河边蚊虫的肆虐,整整居住了十年。
因此,当这篇名为《桥洞里厢是我家》的专题报道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当地人的广泛关注,人们好奇,为何老许一家会执意留在外地?
老许1990年来到浙江省嘉兴市,距记者正常采访他为止已经足足有二十年的时间了,老许的本职工作是泥瓦匠。
最初他是跟随着几位工友来此当民工,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几位同乡散了伙,到最后就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一个人漂泊在外虽然孤独,但也无牵无挂,老许起初也并不在意,每天下班吃吃喝喝生活倒也自在,就这样,他在嘉兴市一呆就是整整十年。
此时的老许已经四十岁了,对于未来该如何他一无所知,他没有对象没有同伴,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典型。
每月给家中父母寄完钱以后,剩余时间完全自由,对这种的生活,老许并没什么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张某”。
与老许一样,张某也是农村出来嘉兴市打工的,也是单身一人,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生活,两人在认识以后不久,就顺理成章地恋爱了。
2000年前后,两人在当地领了证,正式结为夫妻,结婚后不久,张某就怀了孕。对于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和“家庭”,老许有些不知所措。
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一天混一天了,自己必须要给妻子一个家,一个栖身之所。
在2000年的时候,浙江省嘉兴市房价并不算贵,但是对于老许和妻子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外地的,也没有在嘉兴市长期居住地打算,买房子实在是“划不来”。
两人不是没有想过去租一个房,但是找来找去,要么位置地段不方便,要么房东漫天要价,一连几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眼看着妻子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老许坐不住了,此时的他突发奇想,房子不过是四堵墙一个顶,为什么不能自己盖一个?
老许相中的地方在凌公塘路农翔路口的长中港桥桥洞里,这里不但位于市区之内,而且环境幽僻,基本上没有任何人打扰,在和妻子通了气以后,两人都对于这个位置十分满意,敲定了在这里落户的打算。
老许本身就在工地上呆过十几年,工棚住了没有一百间也有五十间,盖房子的问题根本难不倒他。
之后的日子里,老许便趁着夜色悄悄前往桥洞之下铲土清理空间,为新房子的施工,做准备。
起初的老许还担心有人站出来阻止,可一连几天无事发生以后,老许的胆子也大了起来,甚至直接找来了几个工友光天化日之下,扛着铁皮下桥施工,终于一连忙活大半个月以后,老许的新家终于施工完毕。
老许的新家位于桥洞内,正上方就是公路,面前就是河水,唯一的入口是桥边一条不足一米的小道。
由于水流较小,旁边的河岸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环境颇为别致,更重要的是这里夏天十分凉快,还可以省下一笔电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桥洞底下蚊子很多,冬天还灌风,这使得老许夫妻二人刚开始的日子苦不堪言。
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老许,作为建筑工人出身的他很快便发挥起了自己的本职专长,利用几乎是以成本价收上来的木板和手脚架。
老许开始对自己的房子进行加固扩建,房子刚刚建好的时候只是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面积只有十几平,几乎风一吹就要倒。
可是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已经被老许打造成了一个占地面积七八十平,拥有多个房间的坚固房屋。
在这里,不但有专门的卧室,甚至还有厨房和储物间,并且通了电,架起了煤气罐,除了平日要用桶装水桶从外面接水以外,老许的新家几乎没有一点不方便的地方。
老许和妻子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从建材到家具的采购,如果不算上平日里顺手的修修补补,那么盖这个新家,他们一共只花费了不到六千元。
之后的十年时间里,老许和妻子依旧像往常一样外出打工,每天约定好时间,按时回家照顾几个孩子。
老许的四个孩子都是在嘉兴本地的医院里出生的,从生下来便开始蜗居在桥洞之中,由于没当地的户口,老许的孩子也无法上学。
因此,老许的前两个孩子都是很晚才上的幼儿园,原因是孩子在身边才有人照顾,送回老家也没人照顾接送,直到能够住托管的年级,老许才送孩子回到了老家上幼儿园。
这里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好在老许夫妻二人都是农村出身,辛苦一点也就勉强过去了。
可是,桥洞里的日子注定不好过,由于没地方处理生活垃圾,老许一家的绝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扔在了河沟附近。
这里没有物业,垃圾扔多少就堆多少,慢慢地多到了老许已经处理不完的地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下次扔远点”。
对于环境问题,老许始终不在意,毕竟在他看来自己没准哪天就搬走了,因此,每当看见不远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老许一家只能强行无视。
老许一家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了十年的时间,直到2010年,《南湖晚报》的记者对这一家人进行采访,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2010年,随着《南湖晚报》的《桥洞里厢是我家》一文的刊登,老许彻底成为了当地的名人,无数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来到了老许的桥洞之前,与此同时还有无数好奇者赶来,想要看一看这里究竟是什么样。
在了解到了老许一家六口这些年来的艰难特别是桥洞下还住着两个不足六岁的孩子的时候,当地不少的热心市民赶来这里捐钱捐物。
甚至嘉兴当地的汉伟幼儿园的园长还亲自带着幼儿图书、卡通玩具等物品来到桥洞下,看望了老许的两个孩子许飞飞和许乐乐。
看到两个孩子整日蜗居在阴暗的桥洞之下,与垃圾堆为伴,园长十分心疼,她表示这两个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如果老许愿意的话可以送姐弟俩上学,只需要每个月交一点伙食费和书费就行。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帮助,老许是诧异的,此时的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年。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许有些不好意思,一方面,他对自身占用公共空间感到抱歉,他表明了自己和妻子收入微薄,想要养活四个孩子,实在是没有很好的方法才出此下策。
老许的猜测是正确的,从六月八日报道以来,仅仅过了四天,嘉兴市南湖区城管部门就登门拜访了老许一家,尽管老许一家的确有难处,但是依照相关管理规定,桥洞之下是不允许住人的。
当天,南湖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南湖中队的几位人员来到了桥洞之下,向老许讲述了相关规定,在得到老许的认错以后,他们给老许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表示不对老许一家采取强制措施,要求老许一家尽快自行拆除,拆除时间限期半个月。
按理来说,城管单位已经做出了让步,但是半个月里把所有东西都处理掉还是十分困难,而且想要找到半个月租期的房子也非易事,如果拆掉老许一家人住哪?
考虑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南湖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南湖中队破例允许老许推迟搬出桥洞,延期至一个月。
有记者曾经询问,就这样离开,是否心中会留下遗憾?老许笑了笑,表示:“没有遗憾,我和妻子其实原本就打算六月底回老家的,这次搬家也算是顺便了吧。”
之后的一个月里,老许一家在附近租了一栋房子,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搬家工程,两个孩子也被暂时安置在了当地的幼儿园中。
或许是由于歉意,老许搬家的过程中还特意花了大力气把自己一家人留下的垃圾给顺手打扫了,他表示,这都是自己应该干的,这座城市给了自己一个家,自己走了应该把收拾干净。
谈及未来的打算,原本沉默寡言的老许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一直以来在老许夫妻心目中,都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赚够了钱,就回江西老家造一个三层楼的大房子。
经过这么些年的打拼,目前这个愿望已经十分接近了,老许说,等今年孩子放暑假了,他们把四个孩子送回老家,夫妻俩就南下广州打工,争取两年时间里把房子盖起来。
老许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了,虽然在这个年龄仍然居无定所,但是当老许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时,他总是十分骄傲。
他表示自己的一生十分充实,原本以为要光棍一辈子,谁知道突然有了老婆和四个孩子,就算日子艰苦,但对于他而言,这就足够了。
7月8日,老许的搬家工程陆陆续续地做完了,从6月底开始,老许和他的妻子就一直为寻找回家的货车忙碌着,但幸运的是在全通货运物流的帮助下,最终车子找到了,老许一家人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出发。
这一天是南方常见的小雨天气,老许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记者的帮助之下照了一张全家福,结束了他与这座城市的最后一丝缘分。
老许一共在嘉兴待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之间,这座城市俨然已经成了他的另一个家乡,现在要离开这座城市,他的心中充满了不舍。
当天下午,老许的女儿许乐乐领取了前些日子参加幼儿园大班考试的成绩单,虽然只上了一个月的学,但是她的语文考了96分,数学87分,成绩十分不错。
当天下午六点左右,老许一家正式启程了,他们的行李足足有四吨,装满了一辆货车,老许一家人坐在车内,向身后的记者招了招手,正式告别了这座待了二十年的城市。
随着货车缓缓驶出嘉兴,老许一家结束了蜗居桥洞的生活,带着嘉兴市民的情谊和关爱,也带着他们全家对嘉兴的依恋永远地离开了。
对于这座城市而言,老许只是一个过客,但对于老许而言,这里是自己将近一半的生命。